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工商联法律微讲堂 | 第二十二讲 劳动用工政策法规问答(三)——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

    点击数:12603   来源:维权处   发布时间:2024.05.21


1.用人单位强迫劳动需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答:根据《劳动法》第九十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②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2.我国法律规定的最低就业年龄是多少岁?

答:16周岁。根据《劳动法》第十五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十三条,文艺、体育单位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可以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用人单位应当保障被招用的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文艺、体育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运动员的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制定。

3.我国法律规定从事危险工作的最低就业年龄是多少?

答:18周岁。根据《劳动法》第五十八条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第六十四条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第三条,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4.我国是否禁止儿童从事可能损害其健康、安全或道德的工作?

答: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参与演出、节目制作等活动,活动组织方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5.我国是否依法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答:职业健康安全的国家法律法规有《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条,平台经济等新兴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行业、领域的特点,建立健全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履行本法和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安全生产义务。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具体适用对象为:领域内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及其劳动者;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工会组织及其成员;各级政府及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八十六条,本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其职业病防治活动可以参照本法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参照执行本法的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

6.我国是否出台了保障危险行业劳动者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法律规范?

答:与行业相关的安全生产的行业规定规范涉及拆船、农业、建筑、采矿等危险行业,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管理环保物资部拆船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煤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矿山安全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

7.国家是否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法规进行审查更新?

答:是。法律可以五年修订一次,因为法律制订或修改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五年召开一次。根据《立法法》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8.我国是否依法禁止职场暴力、歧视、骚扰和/或霸凌?

答:是。我国对于职场暴力、歧视以及性骚扰等违法行为,可以根据《劳动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第十二条,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根据《民法典》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或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十条,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

9.我国是否要求企业对禁止职场暴力、歧视、骚扰和/或霸凌提供预防和保护措施?

答:是。依据《民法典》第1010条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措施防范和处置:完善反性骚扰相关规章制度;加强预防性骚扰的宣传培训;完善性骚扰的处理机制(后续处理过程中注意对被骚扰者的信息保护,以及案件移交至司法部门)。

10.发生劳动纠纷后,应该向哪些机构寻求解决?

答: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行政部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其他。

11.劳动争议发生后,应该如何处理?

答:发生劳动争议后,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来解决。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分为基层调解、仲裁调解以及诉前调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12.通常情况下,劳动争议纠纷从发生到解决需要多长时间?

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也可以协商解决。劳动争议仲裁一般自受理之日起45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15日。

13.劳动争议纠纷解决通常需要多少费用?

答: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