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达州

关于县级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点击数:5074   来源:达州市大竹县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8.11.30

从达州市大竹县的情况来看,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大竹县营商环境明显优化,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显著增强,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非公企业数量稳定增长。截止2018年10月,全县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4100户,总量突破 2.4万户,从业人员突破7.06万人。二是非公企业质量稳步提升。今年1-10月民营经济占GDP比重61%;民间投资总额83.68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8.7%,位列达州市第一。全县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21户,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9户。大竹已建成四川省知名品牌示范区、首批四川省商标品牌战略实施示范县。非公企业由传统的二、三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一产业延伸,规模化、特色化农业企业逐步增多。三是非公企业贡献无可替代。今年1-10月非公经济实现税收 10.02 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70%。非公企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占全县总数80%以上。川环科技、玉竹麻叶、东柳醪糟、黑滩煤业等一批受国家、省、市、县表彰的优秀民营企业不断涌现。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非公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一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民营企业,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承担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种。管理人员、技术工和熟练工欠缺,高级人才

留不住、引不进,员工队伍流动性较大。调查分析,企业员工年平均流失率达10%左右。二是政治参与程度不高。年轻一代非公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够,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有价值或合理化建议不多。三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守业思想、本土意识还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重道远。

二、非公企业竞争能力偏弱。一是科技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初步统计,全县非公科技型企业占规上企业11.3%,国家级创新企业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1户。真正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仅占10%左右,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非公企业仅10余家。二是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不够。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的研发平台不足10家,更多企业产品停留在技术链中低端。三是非公企业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导致有的企业轻则压产减产、放弃新产品研发、停止技术改造,重则被迫高息民间融资。

三、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欠佳。一是政策措施落实缓慢。个别部门全局意识淡薄,执行政策不到位,尤其是在落实资金、政策、土地等要素方面行动迟缓,一些互为前置的连环套没有解开;有的优惠政策出台后未及时公开和宣传,有的甚至需要另辟蹊径,导致一些中介从中勾连牟利。二是政务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行政审批事项多、环节多、耗时长、成本高。个别部门对待企业厚此薄彼,崇大崇外,忽视规模较小的企业或本土企业,“招商企业”与“本地企业”待遇不一致。

几点建议:

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教育引导,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坚持思想引领。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做大做强做优企业。二是搞好教育培训。建议党校每年举办一期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专题培训班,人力资源部门开办技能培训班,企业开展技能大赛。组建人才招聘团赴高校现场引才,开辟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举办现场招聘会,搭建企业招用工平台,保障用工需求。引导县职业中学、百岛湖职业技术学校等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企业服务型、技能型人才。选送优秀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赴高校参加各类培训。帮助做好非公企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三是注重典型带动。完善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社会形象好的人士选拔出来。注重典型培育和挖掘,发挥好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常委及受表彰的优秀非公经济人士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尊重、关心、爱护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是促进扶持政策落实落地。落实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引导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对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催生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财政、发改等部门筛选一批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坚持“一业一策”予以重点关注和扶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三是加大骨干产业培育。突出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产业专业化,重点引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扶持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规费减免、财政补贴及银税互动、银企对接等方式,缓解资金困难,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环境,提质服务企业水平。一是完善机制。完善党委政府与非公企业沟通协商的制度化平台,健全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制度,优化县委县政府相关决策委托统战部、工商联征询非公经济人士意见机制等。二是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清单管理制度,全面清理整顿一些名不符实的“红顶中介”。坚持推行县级领导挂包联系制,每名县级领导分别挂包1户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县级领导+责任部门”模式,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抓到底”的挂包重大项目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加强调度、督促落实。一视同仁对待企业,只要有意落户大竹的企业,不分本地和外地,不分规模大小,提供同样的优质高效服务。三是逗硬考核。坚持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估体系,对能够落实而没有落实的要制定落实时间表,对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落实的要作出说明解释,并在政府公众媒体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持续纳入县委县政府考核各地各部门工作重要内容,提高企业投诉否决分值,只要有企业投诉,一经核实,倒扣涉及的乡镇党委政府或涉及的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部门的相关考核分值,有一次扣一次,直至扣完,倒逼各地各部门时时、处处将企业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