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巴中

巴中市通江县非公经济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点击数:4546   来源:巴中市通江县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8.11.01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是全国工商联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产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非公企业为帮扶主体,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村企结对共建为帮扶形式,助力脱贫攻坚的一项活动。巴中市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157个贫困村,1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县非公企业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踊跃参与,积极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不仅拉长了贫困村产业链条,而且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实现了贫困户和帮扶企业双赢,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2018年,巴山牧业董事长张育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鹰歌葡萄酒业被表彰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企业。为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明确方向,通江县工商联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展调查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了持续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调查与思考。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三项教育”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开展信念教育。积极开展以“守法诚信”和“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非公经济人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教育引导非公企业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诠释政治意识。二是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反哺教育,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情系乡梓故里,积极返乡创业,投身精准扶贫,凝聚攻坚合力,用实际行动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三是开展品牌教育。把“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当做品牌工程抓紧抓实抓落地,发挥企业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非公企业地位,展现非公经济形象,用实际行动丰富扶贫开发理论体系。

(二)着力“三个强化”扎实有序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扶贫局等单位组成,县工商联具体负责。二是强化工作举措。制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借鉴“百企千村帮万户”和“一创二引三帮”等活动经验,广泛宣传“万企帮万村”中涌现的先进经验和经典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反映企业帮扶成果。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工商联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非公企业创造良好的帮扶环境。

(三)探索“四大模式”创新帮扶路径。一是产业扶贫。非公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立足帮扶村资源优势,通过投资兴办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巴山牧业股份公司探索了“政府+企业+银行+保险+养殖专业合作社(精准贫困户)”的“五方联动”扶贫机制,先后在金堂、谭坪等村实施青峪猪产业扶贫,发放仔猪18000余头,帮助2000余户精准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方山乡村旅游公司围绕“巴山新居+特色产业+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规模化种植蔬果,设立游客中心,建立运动场,将方山村打造成集农业观光、休闲运动、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城郊型旅游村。二是就业扶贫。帮扶企业或上下游产业为结对帮扶村提供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条件。回乡创业的熊纯华投资500多万元成立以葡萄种植为主的健森葡萄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50余户,其中贫困户23户,鹰歌葡萄庄园现有员工中30多人是附近村民,其中16人是贫困户。成都华建集团与沙溪镇大林坡村开展结对帮扶,公司把大林坡村作为劳务输出基地开展就业扶贫,使用该村劳务达50余人次。三是捐赠扶贫。引导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通过捐款捐物、助残助学等形式,开展“结对认亲”“扶贫助学”“爱心帮扶”等公益爱心活动。以通江县爱心协会为例,近年来开展爱心公益服务活动3000多场次,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20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上学梦,特别是在今年金秋助学活动中,帮助700余名贫困学生撑起一片天。四是智力扶贫。引导非公企业借助人才、技术优势开展技能培训,进行智力帮扶。成都佳士集团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300余人次,合格学员被推介到成都、乐山等康养机构从事护理工作。毛浴镇草帽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管理有限公司,发展淡水养殖业,光泰科技公司利用企业技术优势点对点开展技术指导。

(四)扭住“四个精准”助推脱贫成效。一是精准帮扶企业。坚持积极引导、自愿参与的原则,发动非公企业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与贫困村结对子,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做到企业产品与贫困村产业相结合,企业扶贫与企业发展相结合,解决谁来帮的问题。二是精准帮扶对象。“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帮扶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村企结对共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精准滴灌,帮扶到户,解决帮扶谁的问题。三是精准帮扶内容。充分发挥企业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村制宜发展产业,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发展规划,扩大劳动就业,实现脱贫增收,解决帮什么的问题。四是精准帮扶举措。一方面企业通过产业带动,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苦干实干,帮助他们把钱袋鼓起来。另一方面,企业在帮扶过程中,将先进理念与帮扶工作有机结合,注重激发贫困户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帮助他们把脑袋富起来,解决怎么帮的问题。

二、工作感悟

一要精心组织“牵好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县工商联作为主责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向非公经济组织发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倡议。自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以来,全县已有40余家非公企业80多个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精准扶贫活动中。

二要强化宣传“吹响号”。充分利用电视、标语、板报等形式,宣传报道“万企帮万村”的典型案例,积极推荐成效显著的优秀企业。巴山牧业公司、鹰歌葡萄庄园和方山乡村旅游公司、犁夫牧业公司被分别表彰为全省和全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先进企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贾芝华、谢际忠、张建中被授予县政协“十大扶贫明星”称号。

三要精准对接“连上姻”。企业根据产业优势、资金技术等情况,结合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自主选择贫困村结对子,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规划,寻找与贫困村同频的产业、合拍的项目。熊纯华结合鹦鸽嘴村的自然条件、气候特点和村民种植习惯,成立健森葡萄专业合作社就是成功的例子,合作社自建葡萄园800余亩,辐射园区周边农户种植葡萄3000余亩,入选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四要创新机制“帮到位”。帮扶企业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对缺技术的通过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参与生产发展,对劳动力富裕的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稳定的劳务收入,对因学致贫的通过爱心助学实现“一对一”资助,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通过公益捐赠等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

三、问题分析

一是主体意识亟待引导。对贫困群众教育引导、情感沟通不够到位,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深入,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贫困户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志向。

二是帮扶措施不够具体。帮扶企业因自身发展需要,产业扶贫主要集中在种养殖业或种养殖+乡村旅游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商扶贫、智力扶持占比不高,不能完全满足贫困村、贫困户个性化需求。

三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全县非公经济体量小实力弱,面临发展压力,在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中,以专合组织为代表的涉农企业较多,产业投入较大,周期较长,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发展艰难,难以发挥企业的示范效益和辐射功能。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是非公企业弘扬光彩精神,传递正能量的一项扶贫行动,要与“守法诚信”和“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增强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真情真扶贫扶真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一份力,尽一份责,献一份爱。

(二)突出主体意识,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与扶贫对象的沟通交流,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强示范引领,宣传帮扶企业的典型案例和勤劳致富的先进事迹,树好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贫困群众自觉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三)注重服务指导,解决企业具体问题。职能部门要根据帮扶企业产业特点优势和生产经营现状,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沉下去帮助企业搞好项目规划,解决好登记注册、土地流转、劳动力使用等方面的具体困难,协调好企业帮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结果运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建立帮扶企业动态考评机制,定期通报企业帮扶成效,开展选优评先活动,总结表彰先进典型,把考评结果作为企业家推荐使用、学习考察的重要依据,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