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达州

关于达州市非公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调查研究

    点击数:4326   来源:达州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8.08.14

在脱贫攻坚工程中,达州市广大民营企业勇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产业扶贫、智力支撑、电商扶村、深度聚焦,为全市脱贫攻坚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73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27个贫困村、7.86万贫困户,建立精准扶贫产业基地183个、专业合作社3600多个,解决就业2万余人,投入帮扶资金7.9亿元,在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达州特色的发展之路。2017年,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被表彰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我市28家民营企业和8名非公代表人士在全省“万企帮万村”工作推进暨表彰会上得到表扬。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突出产业带动,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引导民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因地、因企制宜,有针对性、选择性地投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开发贫困村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油牡丹基地、蜀宣花牛养殖、秦巴野山猪养殖、绿色生猪养殖、中药材种植、糯稻种植等产业,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比如,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糯米醪糟,带动3506户贫困户、残疾人、特困户1.08万人脱贫致富,10万农户增收,可谓“一粒糯稻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川东水果之乡,在11个乡镇建成“精品水果”基地11个,覆盖18个行政村,通过“三免政策”、基地示范、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能让贫困户年增收800余万元,人均增收6720元。

(二)突出智力支撑,光彩助学活动如火如荼。扶贫必扶智,只有让贫困群众子女提高文化知识素养,掌握致富本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广大民营企业家十分重视光彩助学,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资助了成千上万户贫困户子女完成学业。万源市工商联(总商会)连续七年开展“光彩助学•学子圆梦”活动,进村入户摸排做足了精准识别功夫,组织70多名企业家参与活动,捐资380万元,资助566名困难学子上学;四川一新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联合达州市达川区赵固镇设立“好一新·向阳助学基金”,激励赵固镇及附近贫困山区的品学兼优学生立志成才,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突出电商扶村,打响达州农特产品品牌。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模式,有效对接“需求侧”和“供给侧”,多形式筹建乡镇“农村淘宝”服务站、村级电商终端服务点。成功召开全省电商精准扶贫暨农村电商工作推进会,与京东、苏宁、淘宝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部分贫困村、贫困户成为其平台上的优质“卖家”和售后服务员。达州市兴源机械租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土货一号”电商平台,以市场价的1.2-1.3倍收购贫困户的土鸡、土鸡蛋等土特产品,销至“北上广”等大城市,带动上万人创业、就业,目前已在渠县汇东乡白蜡村建立示范点,并逐步向其它贫困村覆盖。

(四)突出深度聚焦,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由市工商联牵头建立联动扶贫机制,坚持精准施策,组织38个优质民营企业(商会)对口帮扶41个深度贫困村,坚持精准扶贫方略不动摇,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自今年4月2日深度贫困村帮扶工作动员会召开后,38家企业深入实地调研,制定帮扶方案,计划投资2000余万元。目前,宏义青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高山优质珍硒糯稻”种植示范基地已具规模,所有帮扶企业正在产业项目、基础建设、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公用设施、环境整治、阵地建设、就业培训、困难捐助等方面积极落实帮扶举措。

二、经验总结

(一)加强领导是前提,以动员引导吹响“集结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将其纳入全市17个扶贫专项中社会扶贫重点工作。市工商联作为主要责任部门,与市扶贫移民局、市光促会联合成立达州市“万企帮万村”领导小组,制定《“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职能职责。市工商联专题召开“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在会员代表大会、达商大会期间向广大民营企业发出扶贫倡议,并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次进行跟进安排。

(二)精准对接是关键,让民企和贫困村“对上眼”。充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劳务人口、自然条件,排查筛选贫困村,分类分步骤制定详细脱贫计划。组织生态农业、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类别公司深入贫困村实地考察,帮助民企寻找与贫困村合作同频共振的结合点,促成富硒茶种植、辣椒种植、中药材种植、蜜蜂养殖、蜀宣花牛养殖、绿色生猪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在贫困村落地。

(三)宣传引导是重点,挖掘树立脱贫攻坚“领头羊”。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我市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脱贫攻坚优秀典型。市工商联在自办的《达州商汇》报上开辟专刊专栏《脱贫攻坚,达州在行动》,对帮扶效果明显、成绩显著的民营企业及经验做法进行了重点报道和宣传。协助市委宣传部、市扶贫移民局积极参与拍摄制作反映工商资本助推脱贫攻坚的电视专题《那山的呼唤》。在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达州网、达州电视台等网络平台、主流媒体刊发宣传“万企帮万村”稿件200余条。

(四)跟踪服务是保障,为民企帮村垫上“助跑器”。积极开展民企帮村调研、指导、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完善帮扶规划,着力协调解决帮扶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民企帮村的项目和活动顺利推进。先后协调解决民企在精准扶贫行动中存在的电力安装、用水不便、产业融合发展基金争取、贫困户信用贷款手续繁杂等问题,积极促成项目落地、产业合作社建立、贫困户增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工作面宽量大任务重。达州市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2014年底,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个是省定贫困县,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71.6万人,贫困人数居全省之首。虽经过近几年的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全市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至今仍有6个贫困县(市、区)、368个贫困村、19.98万贫困人口。特别是41个深度贫困村“穷根”扎得深,基本上都属于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之地,基础设施欠账多,交通闭塞,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为突出。同时,所有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口流失大,留村的多是老弱病残,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居家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二)贫困主体脱贫意识不强。对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够到位,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不充分,部分困难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和“好吃懒做”的习惯,对脱贫路径的理解和研究不够,缺乏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决心。深度贫困村渴望改善现状的愿望迫切、热烈,干部群众在与民企对接过程中,诉苦多、要钱多,投入“现钱”、“快钱”意愿大,反而对民企帮助发展产业的思路不开阔,自主参与主动脱贫的畏难情绪较重。深度贫困村对帮扶民企期望值高,普遍开出数百万、上千万的“天价帮扶清单”,严重打击民企帮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民营企业扶贫力量均衡不一。我市民营企业体量小,整体实力弱,特别是部分县(市、区)工商联的民营企业本身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中,特别是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企业投资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产业扶贫乏力。同时,我市民营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传统型、粗放型企业较多,现代农业产业类和高精尖科技型企业极少,一些煤电、冶金、建材、房地产等领域的企业对投资乡村经济、发展扶贫产业,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四)民企帮村工作机制不顺。我市实力较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还与各地各部门存在隶属关系,“扶贫工作有困难就找企业帮忙”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意识,企业参与扶贫工作的面宽、点多,任务、负担不断加重,不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自主性较差、积极性减弱。同时,民营企业在积极参与“捐修基础设施”、“捐资爱心助学”、“捐助扶危济困”等公益扶贫活动中,由于申报程序、捐赠渠道等因素制约,普遍无法享受税前抵扣等优惠政策,这也对民企帮村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五)产业扶贫多追求短期效应。民营企业在帮扶过程中,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严重,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开展产业帮扶和商贸帮扶难度大。较为普遍的帮扶方式是送钱送物“走访慰问”,为贫困户送鸡苗、猪仔的老套路,一般注重发展当前能够脱贫越线的短、平、快种养殖项目,没有立足地方实际和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有特色、能致富、管长远的集体经济,一劳永逸的脱贫帮扶效果不够明显。

四、工作建议

(一)切实下足精准功夫,找准贫困的“穷根”和“病因”。一是调研工作要做“细”。要真正沉下身子调查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详细情况,分层分类整理,切实把条件最恶劣、生活最困难的贫困地区和群众作为帮扶聚焦发力点。二是贫困原因要找“准”。综合考量贫困村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找准整体贫困的原因;分别权衡劳动力状况、拥有土地或林地以及发展生产情况,找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个体差异。三是帮扶举措要谋“实”。坚持全面统筹和分类施策,科学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措施,指导民营企业在落实帮扶项目上坚持短期效应和长期保障相融合。

(二)充分激发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争当贫困户可耻的舆论导向,激发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意识。做好与扶贫对象的沟通、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让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二是要加强干部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很受当地村社干部的观念、作风、能力的影响。要切实发挥好基层干部的正面引导作用,积极主动、公平公正地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三是要加强示范带动。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的成功案例以及贫困户勤劳致富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先进典型,并办成一批群众身边的好事,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扶贫政策的利好,正面激励贫困群众自行参与到脱贫奔康的道路中来。

(三)合理调度帮扶资源,实现扶贫工作“有序”“有力”。一是做好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联席工作机制,及时反馈党委、政府对贫困村的工作安排,通报最近工作推进情况,根据企业实际做好统筹,避免多头管理,坚持量力而行,及时收集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凝聚扶贫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发挥多方力量。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扶贫动员机制和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资源统筹机制,形成齐心协力、共同克难的合力攻坚局面。对于实力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要提倡由“单打”向“群攻”模式转变。三是巧借外地资源。近年来,达商品牌日益响亮,达商力量日益整合,“达商回引”工程成效显著。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异地达商资源,以乡音乡情为纽带,助推达商返乡投资,回馈桑梓,助力脱贫攻坚。

(四)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一是科学制定产业扶贫项目规划。贫困地区的群众要想稳定脱贫,必须有持续的产业支撑。民营企业在扶贫过程中,要深入考察论证,充分结合全市扶贫产业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实际,依托贫困村地理条件和特色资源,坚持短、中、长相结合的原则,控制“短、平、快”种养殖项目,着力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长远期产业,打造有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二是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带动作用。目前,民营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时,大多采用了“公司+合作社或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说合作社或基地起到了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民营企业应推进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发展的产业项目进入贫困村,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做给群众看”,提供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带着群众干”,通过提高合作社效益、推动乡村经济振兴“领着群众赚”。三是切实提高贫困主体脱贫能力。贫困地区的根源在于人,实施脱贫攻坚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具有一技之长,让他们能养活、养好自己,能养活、养好一家人。要加强教育扶贫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产业操作中的技术、知识难题,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生产,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实现自身的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五)着力做好扶持服务,为民企帮村安装“减压阀”和“助推器”。一是政策扶持到位。开通民企帮村产业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流程,缩短时限。对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捐赠扶贫的,进行税前抵扣。对扶贫效果好、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加大财政奖励支持力度。二是跟踪服务到位。加强对民企产业扶贫项目的跟踪服务,在土地流转、生产要素保障上大力支持。特别是对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要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协调处理好与土地、房屋等资产产权人的劳资关系。三是表扬激励到位。对民营企业帮扶贫困村先进典型和突出个人进行宣传推广,树标对标,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造力和荣誉感。对于在扶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政治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