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企兴万村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糯稻产业精准扶贫

    点击数:67554   来源:研究室   发布时间:2017.07.31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大竹县月华食品园,成立于1995年5月,占地10万平方米,现有员工358人,产品有醪糟、糯米粉、饮料等7个品种80多个规格,2017年综合生产能力达6万吨,东汉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系四川名牌,绿色食品,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先后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四川省扶贫示范试点单位,大竹县产业扶贫抓点示范企业。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发展糯稻产业为支撑,以农户脱贫奔康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大做强东汉醪糟产业。2016年4月8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市、县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莅临公司视察,当听到公司董事长唐祥华汇报“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时,王东明书记高度赞扬说:“没想到一瓶醪糟做成了这么大的产业,一粒糯米致富了这么多农户增收脱贫致富,希望在实施精准扶贫建成小康社会中争当排头兵”。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始终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大竹县月华、石河、柏家、清水、庙坝、文星等22个乡镇80个村发展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3万户农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10万亩糯稻基地年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与同等面积的粘稻收入相比,增加纯收入6500万元。户均增加纯收入2200元,人平增收650元,农户高兴地说:醪糟架起致富桥,糯稻成了摇钱树。同时糯稻基地内的贫困户、残疾人户、特困户3506户、10817名贫困人员重点帮扶。2016年在大竹县石河镇、月华镇2个乡镇的3个省定贫困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2500亩,基地贫困户年实现糯米收入达486万元,增加纯收入162.5万元,户平增加纯收入4752元,人平增收1768元。

 

坚持三强化,夯实产业扶贫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及时成立了东柳醪糟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由唐祥华董事长任组长,全面掌握产业扶贫进程,统筹协调调度,确保工作实效。年初制定年度糯稻产业扶贫计划,明确实施地点、贫困户户数、扶贫内容、扶贫预期效果,年终召开产业扶贫总结会,营造强势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浓厚氛围。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也才能更好地进行产业扶贫。与时俱进,找到了做大做强的金钥匙——技术创新。紧贴市场需求,坚持科技创新走向世界,产品注重特色化、精准化、定制化。先后与四川农大、省农科院、省食品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技术创新团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司研制开发的全国首条万吨醪糟自动化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无醪糟自动化生产线的空白。醪糟酿造技艺,获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瓶发酵原窝原汁醪糟新产品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其工艺属国内首创,综合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投资6800万元建设的“3万吨糯米粉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竣工投产,使公司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糯米粉生产加工基地企业,生产规模全国第三,西南第一。

栽种糯稻_副本.jpg

三是强化市场营销。产品销售越好,原材料糯米的需求量就越大,产业扶贫的成效也就越明显。于是公司紧紧抓住销售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淡季不淡,反季促销”战略,招聘了精兵良将充实到销售队伍,定期召开销售工作会,产品进驻全国各大超市销售。还将营销部地址设在成都环球中心,并通过自己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将现有醪糟、糯米粉、米酒、米汁饮品等全部上线,拓展网上市场,宣传企业品牌,大大提高了营销订单。作为成都思念、三全食品企业的主要供货商,2017年春节前后每天销售产品100吨以上。

 

坚持三到位,做实产业扶贫关键环节

一是基地建设到位。按照高标准、高水平,对糯稻基地进行科学规划,把建设糯稻基地和组织农户成片规模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基地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无偿补助,对糯稻基地村、社道路进行维修、硬化,对蓄水池、排水沟、引水渠进行改扩建和维护。以3个省定贫困村为例,2017年在大竹县石河镇前峰村建糯稻基地935亩,涉及贫困户115户343人,石河镇五通村建糯稻基地710亩,涉及贫困户90户262人,月华镇井岗村建糯稻基地855亩,涉及贫困户137户314人。对特困户、残疾人户、贫困户种植的糯稻实行机收费补助。

二是培训服务到位。产前抓技术培训,签订糯稻种植收购合同。组织以县、乡农技人员为主的科技帮扶队伍,对糯稻基地所辖乡镇、村社干部及种植农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并将优质糯谷种子(糯优1号)免费发放给基地糯稻贫困种植农户,2017年仅此一项公司支出87.65万元糯谷种子款,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产中抓技术指导,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角,指导农户做好选种、育种、施肥、植保、灌溉、土壤改良、水利设施改扩建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确保糯稻优质高产。产后抓收购,派出工作人员帮助农户运粮,对困难户实行上门收购,减轻农户运输负担,努力为基地农户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质量。

收购糯稻_副本.jpg

三是利益联结到位。在基地建设中,不仅无偿提供种子、技术、免费培训,而且对糯稻基地散户种植村补助村委会工作经费20元/亩;对成片种植糯稻50亩、50—100亩、100亩—150亩分别补助村委会工作经费30元/亩、40元/亩、50元/亩,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农户补助机器收割费50元/亩,对成片种植糯稻基地内的特困户、残疾人由公司出资免费帮助收割。除此之外,还实行订单保护价让农户吃上“定心丸”,严格履行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就按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就按高于市场价的5%收购。

 

坚持三提升,形成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一是提升化解就业难题水平。始终把扩大就业、提供就业岗位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实施新项目、建设新车间、研发新产品等多措并举,为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就业提供岗位,为返乡人员照顾老人、子女搭建良好平台。特别对那些一直在外务工想回家照顾父母、子女的返乡人员来说,即能每天与家人相处,又有经济来源,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社会问题,充分发挥了惠农企业优势,方便了贫困户就近就业。借力项目推动,仅2017年,解决了月华镇省级贫困村井岗村13名基地贫困农户子女在家门前就业,年人均增加工资收入33600元。

发放糯稻谷种_副本.jpg

二是提升带动辐射其他企业能力。通过公司产业扶贫抓点示范,有效带动县内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等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和精准扶贫的号召,突出绿色、生态、有机特色,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真正办成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惠农型企业,充分发挥出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提升产业扶贫长远规划水平。预计到2018年,通过企业技术改造、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糯稻产业,确保糯稻基地内的贫困户、残疾人户、特困户3506户、10817贫困人员全部增收脱贫、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