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泸州

泸州市工商联围绕聚智聚才工作向市委建言献策

作者:胡光琴    点击数:4616   来源:泸州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7.02.20

近日,泸州市工商联围绕聚智聚才工作向市委建言献策。

一、加大学习考察力度,营造聚智聚才大环境

市委蒋书记在市政协八届一次闭幕会议上发出了“开明开放,聚智聚才”的动员令,这是建设2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的英明决策,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营造聚智聚才的良好环境,建议市委市政府分批次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区县及企业的同志分赴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真正转变那种只要“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忽视“实用、管用、靠得住”的人才引进观念,在全市营造“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聚智聚才大环境。

二、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加大实用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泸州市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主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仅花费的成本较高,而且培训缺乏长远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训效果不理想。比如泸州长科培训学校,是一所针对实体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而设立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该校生源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对实用人才特别是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建议:

1.设立酒城工商学院,搭建酒城人才培养平台。整合政府、本地院校和工商企业资源,实行混合所有制,逐步把“酒城工商学院”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提升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影响力。可依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先设立起来,然后逐步创办成专科、本科院校,为泸州市乃至周边地区订单培养专科、本科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按照工商界企业的需求,建立常态化的专业培训班,比如根据行业特点分期举办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金融财会税收、市场营销管理等主体培训。

2.开展双向挂职锻炼,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干部和外引专家学者挂职(联系)成长型民营企业,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加强企业管理、推动转型发展和协调解决具体困难,期限在1年以上、3年以内为宜,如果挂职期满,本人志愿退职到企业工作的,应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选派部分成长型民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国有企业挂职锻炼,拓展思维,熟悉政府办事流程,加强政企沟通和了解,期限在1年以上、3年以内为宜。通过政府与企业双向交流挂职,增强互信,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3.依托本土企业培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养。针对目前泸州市实体企业普遍存在实用型人才比较缺乏的现实情况,为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市上应整合国家相关培训支持政策,并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大力支持实体企业特别是泸州市传统四大产业,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培训教育、实习培养和定向招工,促进实体企业发展。

三、发挥异地泸州商会优势,加大引资引才工作力度

目前,泸州市有异地泸州商会14个,江苏、青海等地有6个正在筹建,会员已达3200多人。异地泸州商会已成为泸州市对外宣传的窗口、招商引资的阵地和加强合作交流的平台。建议:

1.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驻外人才工作站建设。会同市委组织部、财政、人社等部门,制定驻外人才工作站管理办法,建立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在具备条件的异地泸州商会增设人才工作站,明确会长兼任人才工作站站长,解决相应工作经费,实现驻外人才工作站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做事的目标。

2.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招商指南,增强引资引才的针对性。根据泸州市发展需求,由市人才办汇总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指导各异地泸州商会开展招才引智。通过招引项目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就是引进人才。要结合实际、认真梳理,定期发布招商指南,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重点招引医药、大数据、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业,引进泸州市创新发展的急需人才。

3. 建立人才引进“伯乐奖”,调动异地泸州商会的积极性。“伯乐奖”设定10—20万元,根据引进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贡献,一事一议。

4、实施“三大回引工程”,加大引资引才力度。实施资本回引工程。会同市投促局等部门,加强泸州籍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需求和外地企业家来泸投资产业和项目的调研,协助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招商方案。探索建立异地泸州商会向市工商联报送信息制度,建立市委市政府重要信息、招商引资项目定期向商会发布制度,建立异地商会招商引资项目跟踪制度,引导泸商返乡创业,依托泸商引进项目和投资。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协助市人才办,依托异地泸州商会建立人才工作站,赋予招才引智的职能。认真研究发达地方和重庆、贵州、云南及省内周边地区人才引进政策,扬长避短,科学调整“酒城人才新政”,切实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奖励、就医、入学问题,让外来人才能“安居”。同时,继续高标准打造好三大园区、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和世纪城金融中心、万达广场等产业发展载体,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园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让外来人才能“乐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可以试点向猎头机构发展。实施救助回引工程。配合扶贫机构,包装精准扶贫的产业和爱心项目,表彰优秀典型,支持异地商会爱心人士投身脱贫攻坚产业、捐款捐物救助困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