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阳

德阳市民营企业积极参加精准扶贫行动

作者:张勇    点击数:4538   来源:德阳市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7.02.09

自“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广大德阳市民营企业纷纷参与到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发挥着扶贫攻坚生力军作用,也做出了不小的战绩,德阳文武轩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文武轩自成立以来,秉承“一人致富不是富,乡亲共同致富才算富”的经营宗旨和理念,坚持“立足田园、携乡邻同行”的发展思路,以“产业+乡村旅游”为模式实施产业扶贫,初步建成融餐饮、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种植(养殖)、社会化养老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在脱贫攻坚路上高歌猛进,帮贫助困成绩斐然,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路上也实现着自己的发展梦想。一个“产村相融”新农村综合体已经呈现,并成为远近闻名的农耕文化休闲好去处。

文武轩坐落在绵竹市富新镇文永村12组,是绵竹工商联现任执委企业。文永村距离绵竹市区30余公里,与安县隔河相望,紧邻什地镇,总人口1600多人。在2013年以前,这里与其他偏僻小村没有什么差别,大多数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家里都是老人和孩子,种粮种菜是主要的工作。部分因病因残的群众或者无劳力的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加之“5.12”灾后重建欠账多,生活的艰辛就不言而喻了,他们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此时的文武轩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农家乐而已,遇节假日有点客人来耍来消费。但作为村子里不多的企业,文武轩在“当家人”汪斌的带领下,在坚持中发展,在坚守中担当,尽力帮助乡里乡亲,期望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汪斌这样想,也这样做,同时也带着自己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汪玲这样做,在田园放飞梦想,牵手乡里乡亲脱贫致富,书写着新时代农村人的自信与豪迈。

一、坚持不懈引导观念改变“换思路”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作为最早在文永村利用土地“掘金”的汪斌始终确信,农民的发展还是要在土地上做好做足文章,还是要在观念改变上下功夫。周围的群众都从事传统的种粮、种菜,不愿不敢投入现代种植业,发展的出路被旧思想阻隔。惊人的举动力促观念改变。围绕这些想法,文武轩老板汪斌做出了惊人的举动,那就是把刚大学毕业本可以在外有一份舒适工作的女儿安排回公司工作。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园区新项目论证、考察,以及园区种植项目的市场、技术、信息,对外销售等工作。说到底,不是与老板打交道,就是与乡亲们泡在一起,成天在田园里奔走。汪斌的这一举动,周边许多乡亲并不看好,一个黄毛丫头“干得了啥!”。但就是这一举动也触动了不少乡亲,并加速了这个村的发展和脱贫进程。“做群众的工作很难,很艰辛,改变群众的观念就更难”,1991年出生,在文武轩任总经理的汪玲对此深有体会。父亲汪斌总是坚持引导汪玲,“孩子啊,坚持就有回报,不坚持就没希望!”汪玲深知,在家乡做任何项目,不能强迫群众做,群众要看到能赚钱有效益,产品有稳定的销路才会跟着做。多形式促进乡亲改变观念。近几年,汪斌父女在思考中摸索,在摸索中“渗透”,尽全力引导群众观念的改变。自费带群众出去参观长见识,请在园区发展的外地业主讲水果种植技术,将自己成熟的种植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转让给稍有见识想发展的群众,通过公司的客户渠道帮助群众免费销售生产的水果、蔬菜,利用文武轩二维码促销水果...等等,长时期的坚持,长时期的努力,群众的观念在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在改善中提高,公司的发展也得到了巩固。

二、坚持做强脱贫致富平台“真引路”

搭建合作社平台引路。经汪斌父女努力,多次与所在的12组群众反复协商,2014年3月由文武轩牵头组建了文永村福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搭建了脱贫致富平台。推行土地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统一技术服务、田间管理指导;多条途径畅通销售渠道。具体做法是,群众将所有土地交由福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合作社支付近1100元/亩的年租金。所有集约起来的土地再由合作社向当地群众和外来老板出租,用于符合整个园区持续发展的种养植项目。对于入住的项目,不管是当地群众经营,还是外来老板经营,必须坚持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和环保要求,坚持以生态观光农业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家致富。那就是整个园区始终围绕绿色发展、供应生态高端菜蔬和水果,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破坏环境的项目入驻。说到这里,汪玲提到“近两三年里,我们推掉这样的项目不下十个,有几个被推掉我自己都想不明白,但还是推掉了”。

引导群众发展现代高端种植业。现在经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有西瓜、蓝莓、无核石榴、香提、黑提、草莓、无花果、桑葚、青果、观赏菊花等10多个种植项目。这些项目先是由休闲庄和合作社来经营,项目成熟后,有钱赚时,只要有本地群众愿意来经营,公司和合作社以优惠条件转让其经营。其中本地群众就有8户,近30人在经营这些项目。福满园合作社社员均为该村粮农和部分贫困户,对于不经营项目的农户和群众可在休闲庄和园区务工,就地挣钱。合作社不定期地带领社员外出参观,学习种植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合作社定期巡视社员种植园区提供技术咨询,同时不定期聘请相关专业人员下田为社员进行技术指导。

从开始就重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汪玲谈到“农产品生产容易,销售难”,这是许多群众面临的问题。对此,汪玲和合作社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从现在看来“挺管用”。首先依托文武轩农耕休闲观光品牌,随着文武轩餐饮的发展,吸引大量游客自主在社员种植园区进行采摘,销售了绝大部分园区水果,且大量提高了社员的收入。再者是通过文武轩二维码进行宣传销售,许多水果商和加工厂家慕名而来,逐渐发展为订单订货。第三是在园区发展果肉加工,解决市场及时不能消化的部分农产品。在合作社和汪玲的鼓励下,文永村12组46岁的张启玉和聂俊杰夫妇一下子投入多方借来的10多万元,搞起了果肉加工项目。果肉干市场较好,已在公司的咖啡馆、餐厅等多处进行销售,部分经常来公司的客户成了主要买主。如在农庄吃饭的王长发老板在看了该夫妇生产的苹果干、柠檬干、火龙果干、葡萄干、枣子干等产品后,说想要合作购买,张启玉问“先烘七八百斤柠檬干行不行?”王老板说:“信得过你们,你们烘多少我要多少!”目前这些果肉干产品在汪玲的帮助下已有带二维码的的包装,小批量生产已不是问题。第四是在农副产品收获时节合作社为农户联系相关收购单位,农户种植出的农副产品得到销售上的保障,彻底解除群众销售上的后顾之忧。合作社对外开展租地工作,整合周边劳动力不足的粮农土地,统一支付租金,统一对外出租,达到提高人均收入的目的。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粮农每亩土地收入相比以往增加上千元。

三、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搞项目”

公司在与合作社构筑致富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坚持就地取材,利用群众自身优势,帮助群众搞起一些致富的项目。张启玉夫妇在家开起“糕点铺子”。还是文永村张启玉和聂俊杰夫妇,早些年一直在城里的酒店务工,有做糕点的手艺,两年前张启玉腿部肌肉有问题,行动不便。汪玲就鼓励他们夫妇,在做好果肉干加工的同时在家做包子、馒头、寿桃,公司下订单,少的时候有几百个,多的时候一两千个往农庄送,客人们口碑相传,走的时候许多人都要买一包走。当问起该夫妇后不后悔投入这两个项目时,张启玉说“果肉干烤房及设备投入有十多万,做糕点投入不到一千就够了,大部分是借来的,相信这些钱很快就能还上!”。她丈夫聂俊杰很自信地说“只有加大投入,才有回报,有汪玲和农业公司,我不怕失败,就是失败了也还可以再来,不去做、不去试,就只有穷,更难发展!”看到这些伯伯婶婶们观念的积极转变,汪玲和她的父亲汪斌打心眼里高兴,因为有“回报”了。

蒋开淑夫妇发展养鱼垂钓。说到帮群众选项目,蒋开淑也是一个例子。蒋开淑是村上的贫困户,今年63岁、行动不便,不能干重活、以前就靠丈夫黄德寿种庄稼和种点菜生活,儿女都不在身边,日子过得可想而知。汪斌父女俩看到眼里、记在心上。随着公司生意越来越好,许多客人饭前饭后想钓鱼,但附近没有,怎么办?汪斌父女俩想到了他们,蒋开淑夫妇。因为蒋开淑夫妇的责任田就在休闲庄大门右手边。在汪斌父女俩的帮助下,蒋开淑夫妇建起了2亩左右的鱼塘,对外放钓,30元/根鱼竿,每天有200-300的收入,年底集中卖鱼一次两三万元,扣除成本全年就有四万多的纯收入。这个鱼塘共投了八万多,基本都是借来的。当问起他们担不担心时,走路不算稳当的蒋开淑说“不担心啊!担心啥,有来农庄的许多客源抵到起,我们一点不愁!”现在,有的客户把钓的鱼拿到农庄加工,说这鱼很生态。

门卫雷大爷“与在城里上班差不多”。今年近70岁的停车场门卫雷明亮大爷,在农庄务工已有6年多了。主要工作是守停车场、园区道路保洁、绿化修剪。雷明亮大爷对我们说,每月工资1500多元,准时打到卡上,与在城里上班差不多,甚至要好些。工作很开心,既锻炼了身体、又在家门前挣到了工资,儿女们都放心。象雷明亮大爷这样在农庄和园区务工的有很多,离土不离乡。雷明亮大爷向我们介绍到,在农庄长期务工的有30多人,其中本组19人。在农庄生意旺季临时务工的有50多人,加上在园区帮助外来老板从事种植的,基本解决周边两三个组的剩余劳动力。雷明亮大爷特别提到众人都夸的汪斌父女,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拿出钱,慰问60岁以上的老人和10岁以下的儿童,象我们老人200元/次,儿童100元/次”。春节前都会在园区举办团拜会,感谢父老乡亲、感谢正式员工、临时工及其家人,将周边群众聚到一起。

婶婶、阿姨演绎靓丽风景。说到就地取材,有一个例子更为说明问题。有两个从北川嫁过来的媳妇,酷爱跳羌族舞。汪玲说,这两人刚嫁过来时,不敢跳不愿跳,只是逢年过节在自家院子里跳一跳。后来,在汪斌父女的帮助下,这两人教院子里、周边的婶婶、阿姨跳舞,逐渐有了固定的演出队伍,成了农庄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让他们坚持下来,汪斌父女想了许多办法。为他们买了正式的演出服装,置办了音响设备,只要他们到农庄演出一场,都给一些费用,还介绍她们参加外面的演出。现在每周星期五、六在农庄都会有篝火晚会和羌族舞蹈,锅庄是必备的节目,许多客人都会愉快地参与其中。

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现在,农业公司办起了田园火锅、卡丁车项目、游泳池、咖啡馆、农耕体验认领项目等,加上四季水果采摘,园区的客人越来越多,到这里来的不再只是绵竹本地人,主要是成都、绵阳、德阳的客人,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来的客人已不下10万人。现在园区群众的水果有人到田里摘,蔬菜到地里采,土鸡、土鸭及土禽蛋供不应求。不论项目大小,当地已有许多群众积极加入就地致富行列。

四、共同致富正在变成现实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特别是“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文武轩勇担社会责任,成功将自身企业发展与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相嫁接,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双赢”。一是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在2016年前10个月整个产业园区共接待10万余人休闲娱乐、采摘、参与农耕文化体验、亲子田园等活动。汪斌父女经营的文武轩效益得到大的提升的同时,周边群众也因土地流转、果蔬采摘、特色禽蛋销售、农家旅馆等大幅增加了收入,比2013年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增长,按现行标准,基本都已脱贫,正在迈向全面小康。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年来农业公司和合作社投入近四百万元资金平整土地、修建道路、改建沟渠、培植行道树、安装路灯、设置观光座椅、打造房前屋后风貌、安装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整个园区面貌焕然一新,与特色种植、观光采摘、特色农家乐相得益彰。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汪斌父女在以农业公司的名义投入近100万元后,并长期聘用人员做好园区保洁、绿化修剪管护。三是群众佩服和社会肯定。不定期地看望慰问周边老人以及留守儿童,每家每户门口都建成花台种植绿色植物,建起文化休闲广场、每周定期文娱表演、全程赞助“绵竹爱之援公益小天使----职业模拟活动”、接受回乡大学生入园创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每年举办大型答谢乡亲坝坝宴等举措让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日子越过越好,群众“不得不佩服汪斌父女俩”。文武轩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做法和在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上取得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休闲农业协会、绵竹市市委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多次到文武轩走访调研,充分肯定工作成效并予以多方面的支持指导。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汪玲由于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是绵竹市工商联执委的她,被选举为绵竹市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