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文化产业川军在转型升级融合创新中崛起

    点击数:8867   来源:省文化产业商会   发布时间:2016.02.24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一年。近两年来,国家层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相继出台一系列最新产业政策,强调“一手抓国有文化产业,一手抓民营文化产业”,不遗余力地推动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开创了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大格局中的崭新局面。当前,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等各个行业,并主动肩负起传播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一年,四川民营文化企业迎着政策东风,锐意进取、稳步增长,为本年度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四川民营文化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发展瓶颈,寄望政府职能部门能协助解决,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为四川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一、党和政府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解读

相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而言,民营文化企业对党和政府产业政策的依存度较高,也最渴望获得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认可与扶持。纵观近三年文化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相继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和文件,继续鼓励和扶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并且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把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一视同仁,着力给政策、添措施,以化解民营文化产业面临的各方面困难。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不仅成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背景,也必将对四川民营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建构优越环境。

(一)文化部有关推动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

1.《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行业和保障措施。《倍增计划》作为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给我国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

——《倍增计划》对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明确了一视同仁的态度,特别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方面提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扶持、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金扶持、项目评审、投融资、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奖励表彰、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

——《倍增计划》针对文化产业的现实情况,注重扶持中小文化企业,提出“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简化创办手续,降低准入门槛,支持个体创作者、文化工作室、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倍增计划》着力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提出“引导中西部地区及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走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之路。结合国家各项区域性专项规划,主动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框架,加快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引导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培育消费市场,带动产业发展。

2.《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2013年1月14日,文化部公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为我国民营文化企业主动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指明了方向路径,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纲要》重点任务之一“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丰富服务内容”方面,提出“不断推出更多优秀公共文化产品。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生产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剧(节)目,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

——《纲要》在机制保障方面则专门提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要求“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落实《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

(二)四川省政府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及文件

四川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为努力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四川省政府和省文化厅也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特别强调国有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产业共抓并举,努力开创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大舞台中的新局面。

1.《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3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文化企业上市公司达到5家以上,培育总资产或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5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20家以上” 。《意见》描绘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关照到了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问题,它不仅鼓励民营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与跨境合作,也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意见》在市场主体章节,明确表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聚合力量,切实提高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服务水平。支持组建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整合文化产业各行业和区域优势资源,加快民营文化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结合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天府新区建设规划,依托已有民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天府新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优势,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小民营文化企业要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意见》在政策支持章节开门见山地指出,“省级财政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引导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及文化项目的信贷支持、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票据融资、文化企业集团公司设立条件、税收优惠、文化产业发展用地政策、文化上市公司再融资等问题提出了20余条指导意见。

2.四川省文化厅《2013年全省文化工作要点》。2013年1月17日,四川省文化厅向各市(州)文化局、直属单位印发《2013年全省文化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指出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以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文化工作十条要求,对于全省文化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其中,《要点》第五条“健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清晰表述,要“贯彻落实《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全省文化产业‘一核四带’区域布局发展要求,进一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一手抓国有文化产业,一手抓民营文化产业,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一手抓国有文化产业,一手抓民营文化产业”这样的表述在四川省文化厅历年《全省文化工作要点》中是前所未有的,表达了省文化厅要把“国”字号文化产业和“民”字号文化产业放在同等重要平台上来发展的政策风向,这是省文化厅促进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新高度,无疑将为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营造长期的优越环境。

3.《四川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14日,省文化厅正式发布《四川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倍增意见》),提出了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2013~2017年间,四川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20%,2017年比2012年至少翻一番,实现倍增。到2017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其中文化旅游业实现总产值750亿元、增加值220亿元以上;演艺娱乐业实现总产值325亿元、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动漫游戏业实现总产值450亿元、增加值130亿元以上;创意设计业实现总产值300亿元、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倍增意见》在主要措施章节专门提及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整合文化产业各行业和区域优势资源,加快民营文化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组建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完善配套政策、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兴办和投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同时,《倍增意见》还在政策保障章节提出“建立文化品牌扶持机制,完善文化品牌奖励资金”、“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创意设计产业孵化平台”、“创新政府投入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五条政策,均惠及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二、2013年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生产经营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客观存在,但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受政府产业政策扶持与推动,积极发展,实现了稳步增长,为本年度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2013年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在动漫游戏业、博物馆业、文化创意等领域亮点纷呈,在全国取得了备受瞩目的骄人业绩,其产业融合、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也引人关注。

(一)新数据:稳步发展 实力增强

2013年四川文化产业呈现高增长态势。据资料显示,近5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平均增长超过20% ,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而2013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33%,已达452亿元 ;同时2013年11月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根据各省市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指数、影响力指数、驱动力指数,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进入全国前十,位列中西部第一位 。

在2013年四川文化产业高增长的背后,民营文化企业可谓功不可没,正如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的评价:“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已进入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等各个行业,民营文化企业在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巳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四川省2012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企业法人单位共有14513家,其中国有企业872家,民营企业13641家,民营企业个数占94%。2011年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1.2亿元,其中民营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9.67亿元。在全省1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中民营文化企业占5家,4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中民营文化企业占26家 。2013年12月公布的“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名单”中,安仁博物馆小镇跻身“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三家之一;11家“第四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就有成都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成都龙潭裕都实业有限公司、成都市琉璃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绵阳国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校、隆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凉山喜德县犇弛彝族漆器有限公司、凉山州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共计9家民营文化企业入选 ,占总数的81.8%。2009年第二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时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比例是1:9,2011年第三批变成5:5,2013年第四批变成9:2,不断加重的民营文化企业数量真实地展示了近几年四川文化市场中民营文化企业的实力成长。

(二)新亮点:手机游戏、博物馆业、文化演出

1.手机游戏:“手游第四城”。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行业迎来发展“元年”,四川省手游行业也发展迅猛,以省会城市成都为行业中心快速井喷。2013年成都高新区已聚集600多家以游戏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团队和近3万人的游戏开发团队,比肩北上广,成都被业内称为“手游第四城” 。数字天空、尼毕鲁、蓝航科技、墨龙科技等本土游戏公司已经在全球游戏市场中崭露头角。在全球知名应用商店市场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App Annie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App发行商收入榜”上,数字天空和尼毕鲁再度登科入围40强,排名分别从2012年的48位、52位升至2013年的35位、37位 。数字天空开发的《龙之力量》、《雄霸天地》与尼毕鲁的《银河帝国》三款游戏月收入均超过3000万元;天象互动的《三国志威力加强版》、《去吧皮卡丘》、卡尔维的《战神之怒》系列、尼毕鲁的《王者帝国》以及博瑞游戏的《龙之守护》等产品月收入均已超过2000万元 。为推进成都游戏产业的繁荣发展,2013年成都举办的移动游戏相关活动达120场次 。

与此同时,成都优惠的地方产业政策、突出的产业地位、远低于北上广的运营成本,吸引了多个国内知名企业和全球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入川布局。2013年4月,国内首个百度云开发技术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2013年7月,由香港上市公司云游控股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成都游戏工场落户天府软件园,以成都为总部基地,在全国范围投资、孵化手游团队及项目;2013年11月,腾讯创业基地成都站正式揭牌,这是腾讯继北京之后在全国布局的第二个创业基地。截至2013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185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资本总额330亿元、管理资金逾660亿元 ,成为成都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的又一推动力。这些国内互联网巨头和知名企业的强势入驻,为四川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注入更为强大的技术和平台支持,加速四川创业企业融入全球市场竞争。

2.“安仁•博物馆论坛”:民营博物馆业的春天。2013年10月17~18日,2013“安仁•博物馆论坛”聚焦了全球博物馆界关注的目光,来自美国、墨西哥、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北京、成都、广州、吉林等博物馆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围绕“博文天下,仁者安仁”主题,议题从文物收藏到文化传承、博物馆的品牌价值及品牌建设、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建设等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新动态等深入研讨,堪称博物馆界的“华山论剑”。“安仁•博物馆论坛”以非官方、非营利性、定期、定址的会议形式,计划每两年在安仁举办一次,使之成为博物馆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现代博物馆事业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促进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同时,将论坛打造成为安仁博物馆小镇的一个国际品牌,成为立足四川、影响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促进四川文博、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本届论坛最终达成了“安仁宣言”,力争把安仁博物馆论坛办成具有文化特色和国际水准的专业性论坛,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文博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安仁•博物馆论坛”把原本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的中国民营博物馆业推倒了前台,唤醒了民营博物馆业的春天。据统计,四川省共拥有博物馆、纪念馆234座,其中民办博物馆76座,而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共有647个,四川民办博物馆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1.7%;仅省会城市成都就有民办博物馆67家,是拥有民办博物馆数量全国第三的城市,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建川博物馆、华通博物馆、华希昆虫博物馆、川菜博物馆和易园园林博物馆5家民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而全国只有11家民办博物馆获得了国家三级博物馆称号。四川省民办博物馆中综合历史类博物馆31家、艺术类博物馆40家、自然科学类博物馆4家,藏品数量约195万件(套)。目前,四川民办博物馆正逐步形成“博物馆集群+古镇”、“博物馆+景区”、“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学校”、“博物馆+公园”、“博物馆+村落”等多样灵活的办馆模式。四川民办博物馆个性鲜明,如建川博物馆收藏的抗战文物、民俗文物、文革时期物品资料,华西昆虫博物馆收藏的各种昆虫标本,原道文化博物馆收藏的道教文物,成都百家堂姓氏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姓氏祖宗牌位、姓氏家谱、祖宗画像,川菜博物馆收藏的反映川菜工艺的系列文物、资料等,填补了博物馆类型上的许多空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段勇司长给予民办博物馆充分肯定,认为如果不是民办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我国在近现代文物、民俗文物、当代艺术品方面有可能形成收藏的断层,这是民办博物馆的特殊贡献。

3.《文成公主》:“世界首例藏地星空奇观实景剧”。作为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的重点文化项目,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是由拉萨市委、市政府主办,成都域上和美文化投资集团、拉萨市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目前国内海拔位置最高、规模最大、舞台场面最壮观的藏文化经典实景剧,堪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跨省运营的“大手笔”,反映了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积极寻找机会跨地区发展、做大做强的新动态。《文成公主》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7.5亿元,演出场馆总建筑面积24611.8平方米,可容纳3900人同时观影休闲。2012年7月8日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暨《文成公主》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奠基仪式上,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发来贺信,要求把实景演出“开发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龙头,进而提升西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彰显西藏文化独特魅力”。

《文成公主》由汉族和藏族文艺骨干组成优秀主创团队精心创作,着力表现藏民族优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该剧执行导演、国家一级编导白芨认为,该剧综合运用了大唐歌舞与西藏地区流传久远的藏舞、藏戏、佛号念唱等艺术形式,以拉萨自然山水为背景,配合人工舞台和高科技视听技术,融合戏剧、音乐、舞蹈与现代舞美元素,演绎出文成公主艰辛而无悔的进藏和亲历程。该剧分为五幕,总时长90分钟;演员阵容700余名,包括专业演员200多名,群众演员400多名。剧场版的《文成公主》曾于2012年10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

2013年8月1日《文成公主》在拉萨首演成功,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在8月4日观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震撼、华丽、动人,它是中国文化复兴过程中的典范之作” 。据布达拉旅游文化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8月1日开演至10月28日结束,共演出82场,销售门票9.7万张,接待游客共计97027人次,销售收入达到2983万元。同时,《文成公主》项目启动以来,当地农民务工、机械出租增收1300万元,有车户户均增收18万元,项目所在地次角林村全村户均增收4万余元,人均增收超过1.2万元;并有154名群众参与演出,600余人次群众参加了园区项目建设,增收效果明显 。

(三)新态势:迎接潮流 转型升级

1.优质企业加速上市。2013年初证监会公布的800多家申报IPO企业名单显示,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文化传媒类企业中,南方出版传媒、新丽传媒、中国电影、上海电影、新华网、中国南航集团文化传媒等企业正在初审中;保利文化集团、湖北知音传媒、长城影视、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中国科技出版传媒等企业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杭州金海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则在等待创业板的IPO。继人民网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多家文化企业排队申请引发2013年文化企业上市热潮,可以预见未来文化企业上市将呈加速态势。

2012年3月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战略性地提出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文化企业上市公司达到5家以上,培育总资产或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3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5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20家以上”。目前四川的文化产业公司仅有国有控股的博瑞传播(A股)和新华文轩(H股)两家,而民营文化企业尚无一家。乘《意见》政策之春风和国内文化企业上市热潮的契机,省内一批有发展潜力、有创新点、有专业特色的民营企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上市。据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中已有新天杰传媒、中蓝传媒、金手指智慧旅游等公司积极筹备新三板上市。

2.顺应时代潮流“跨界”融合。2013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深刻变革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跨界、转型”的第一年。如今“跨界”(crossover)成为国际潮流最炙手可热的词汇,其意在跨越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等。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也正在积极跟进思路、顺势而为,如前文所说的成都手游是网络游戏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安仁博物馆小镇是文博业与大邑县地产业、旅游业的结合,《文成公主》实景剧是演艺娱乐业与拉萨市文化旅游业的结合等等。未来可以预见的文化企业跨界融合有四个方面:其一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工业、建筑、会展、商贸、休闲、教育、农业、餐饮、服装等行业之间联姻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增加文化产品对市场的附着力;其二是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接受、开发和推广,比如网络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微电影、动漫游戏、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网络出版等,市场空间极大;其三是与新的商业模式的融合,如与网商、电商、微商以及与SNS的融合等,这一方面迎合了大众新兴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扭转大部分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在资金、经营场所、营销渠道等困境;其四是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提高演艺、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科技含量,提升院线经营、文化旅游、票务销售的信息化和数字化。2013年5月四川省旅游局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推进的四川“智慧旅游”建设正是这种文化与科技跨境融合趋势的体现。

三、2013年四川省民营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报告

从某种程度上说,2013年是四川民营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纵观全年形势,一方面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政策环境全面向好;而另一方面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刻影响,民营文化产业的一些相关领域开始转向产业调整、转型与升级。下文将逐一阐述四川省政府着力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即演艺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影视产业、印刷复制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和动漫游戏产业七大领域的年度发展情况。

(一)演艺娱乐产业:禁令出台 冰火两重天

2013年是中国演出市场的转折之年,“限奢令”的出台对演出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节俭办节日广播电视节目。7个月后,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再次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明确要求不得使用财政资金举办营业性文艺晚会,不得使用财政资金高价请演艺人员,更不得使用国有企业资金高价捧明星。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再次重申接待单位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排专场文艺演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被坊间称为的“限奢令”,连续多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的文艺演出市场因此而在2013年急转直下,不少大型晚会型演出被叫停或缩减费用,形势严峻,业界甚至传出已有上万家演出及演出相关企业倒闭或者停业 。

这样的演出市场行情在四川省也不例外。四川的演艺业一般采用政府牵头,文化企业制作的运营模式,所承办的演艺业务一般都是提供定向服务、商业性演出或者参加评奖、比赛等,节目创作上主动性不强;而各演艺娱乐公司彼此独立,缺少进一步的深入合作,且较之国有演出机构,民营演艺公司处于整体性资源匮乏的状态。“限奢令”出台后,四川民营演艺公司的订单大幅缩水,经营惨淡。

与民营演艺公司在城市演出市场不景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村演艺团体的红火势头。在最有代表性的泸县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外出务工人员挣钱返乡,流行请人搭台演出操办家中大事,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民间演出团体。农村演出团队的发展壮大给城市民营演艺公司带来了启示,如何转变思路、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值得思考。

(二)文化旅游产业:迎接潮流 转型升级

根据2014年1月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显示,2013年中国旅游业呈现五大变化:一是国内居民出游群体呈大众化态势,以前旅游多是有闲阶层的消遣,但现在转向普遍大众。二是游客的出游方式从“跟团游”为主转变“自助游”为主,如峨眉山旅游景区2012年团体游与散客的比例是8:2,但2013年变为2:8;九寨沟旅游景区2012年团体游与散客的比例均是7:3,但2013年变为3:7。同时在自助游中,自驾出游人数占一半。三是受“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政策影响,2013年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而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四是旅游产业投资融资活跃,其中民间资本成旅游投资主力,休闲度假类景区则是旅游投资的重点。五是移动互联网与旅游业的融合,通信、搜索、定位、导游、社交、娱乐等APP应用的投资开发在2013年发展迅猛。

2013年是四川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的一年。由于近年来四川省持续实施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动战略,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坚持文物、文化与文艺相结合,努力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精心策划和包装了古蜀文化、藏羌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产品,形成了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互交融、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根据四川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13年1~12月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同比增长18.2%,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占服务业比重超过20.5%。2013年1~12月,四川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87亿人次,同比增长12.1%。

四川旅游业的重要动向是推进智慧旅游,这是散客时代四川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民营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契机。2013年5月四川省旅游局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共同签订了关于推进四川“智慧旅游”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9月初G5高速四川段和大九寨环线智慧旅游规划编制项目准备工作。在这样的新趋势下,四川金手指传播集团、成都颠峰软件有限公司等一批富于市场敏感的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开始抢先入局、涉足智慧旅游,着力于智慧旅游产品研发等创意服务,业务涉及智能景区、大数据应用、高科技文化旅游产品等等,为企业带来新一轮发展。

(三)出版发行产业:直面困境 艰难转型

2013年是四川民营出版发行业在困境中艰难转型的一年。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省新闻出版行业民营企业比重达85%左右,全行业从业人员18万余人、居全国第8位 。2010年以后,由于网络书店低价冲击、读者阅读习惯改变和各地商业物业租金快速上涨,实体书店陷入普遍性经营危机,知名实体书店不少倒闭。

民营书业普遍性的艰难境遇引起了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帮扶。2013年7月,成都市被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为2013年先期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城市。12月,四川省财政厅下达了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给予5家民营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奖励,其中,布克购书中心获得300万元,今日阅读公司获得200万元,四川时代安盛出版物连锁发行有限责任公司、龙泉驿区龙泉街办席殊书屋和双流县东升新源书店各获得100万元奖励。当月,财政部下达《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其中第二条明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久旱逢甘霖”,13%增值税的免收和专项奖励资金的落实,无疑对当前日渐式微的民营实体书店走出困境、维持经营和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提振和推动作用。

除了政策的扶持,四川民营书业企业或抱团作战,或转型升级,倾力应对行业“寒冬”,进行“自救”脱困。

(四)影视产业:票房上升 喜忧参半

2013年的四川民营影视业令人喜忧参半。根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2013年全国电影数据显示,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在当年票房收入前10名地区中,四川以113566万元的票房位居第六名 。这个票房业绩与四川影院建设在全国都位居前列、技术和数量在国内市场都相对领先有直接关系。目前,四川省仅成都市就有太平洋、峨眉、万达、星美、新影联、上海联合、UME、橙天嘉禾、保利、成龙影院、新城市、紫荆、幸福蓝海、雅图、星际里、王府井、横店、中影国际、卢米埃影城、17.5今典沙湾、影立方733IMAX、东方世纪、上影国际、嘉裕国际、成都正天等20余条院线,同时太平洋、峨眉、万达、星美等也早已向二三线城市铺开建设小城市星级影院。这种局面一方面呈现出四川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折射出电影业特别是民营院线“肉搏厮杀”的激烈程度。如曾喧嚣一时的红旗连锁便民数字电影院线首家社区电影院——红旗影业超洋影院,其实早在2012年9月就因亏损悄然关门停业破败不堪,这也引发2013年初成都红旗连锁在深圳证券网上平台“2012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面对股民们质疑时的危机公关。但另一方面,红旗影业投资拍摄的大型传奇古装电视剧《金沙》登陆央视8套,并冲进了全国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前五,这是红旗影业投资3000万元拍摄的第一部影视剧。文化产业固然是个好“生意”,但是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过渡竞争的领域,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子政务平台电影剧本备案立项公示,2013年四川省共计有27部电影剧本通过审查备案,不足全年获得备案的全国剧本1743部的零头 ,远不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山东、湖南、河南等省市获准备案的剧本数量。27部电影剧本中有20部为四川省民营影视公司申报,涉及16家民营影视公司,其中四川诚诚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盛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凹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四川浮墨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4家公司均有2部剧本获准备案。尚且不论剧本是否如期拍摄与登陆院线播映,16家民营公司、20部剧本,这两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四川民营影视业在全国尚处于“弱势”地位。

(五)印刷复制业:强势发展 亦有忧虑

在众多的文化产业业态当中,四川印刷出版业的民营企业实力较强,特别是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优势突出,集约化程度较高。根据2013年5月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公布的首批“四川省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名单显示,入选的7家示范企业中有2家是民营企业,分别是永发印务(四川)有限公司和四川新财印务有限公司 ,均属于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年印刷总产值超过5000万元)。

另据省印刷协会的统计,2013年全省现有印刷企业334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98家,排版、制版、装订专项企业38家,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印刷企业165家,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1164家,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1780家,专营(兼营)数字印刷企业3家;资产总额374.79亿元,同比增长7.80%;全年印刷工业总产值370.96亿元,同比增长10.89%;实现利润39.93亿元,同比增长38.50%;营业税金及附加6.23亿元,同比增长7.05%;销售收入373.66亿元,同比减少4.13%;工业增加值85.72亿元,同比减少36.36%;工业总产出326.05亿元,同比增长4.91%。

在这份光鲜的行业统计数据中,也可看出全省印刷行业“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的下降趋势。实际上,近年来印刷行业产能过剩、利润率下跌、增产不增收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印刷业是市场发育十分成熟、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市场对印刷产品质量、服务环保、社会责任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近年来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今后传统印刷业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从印刷业的实际需求看,发达国家纸质印刷量是减少的,中国虽然目前不显著,但市场增量总的来说在缩小。目前,受产能过剩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一些实力较强的民营印刷企业已经开始思考转型升级问题,一是从传统印刷业务转向IT为主的印刷延伸业务,二是转向创意设计产业。另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问题更多,如经济实力较弱、生产经营条件简陋、产品同质化严重、资金紧张融资困难、内部管理简单粗放、优秀人才缺乏等都影响着进一步发展。

(六)创意设计产业:蓬勃发展 链条聚合

创意设计产业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5+2”文化产业之一,这个新兴产业是民营文化企业正在大规模进入的主要领域。目前,四川省创意设计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设计等诸多行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在成都,已建成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蓝顶艺术中心、浓园国际艺术村、东郊记忆音乐公园、许燎源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园、“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武侯区西部智谷、彭州家纺创意设计园、“锦绣工场”时尚设计街区、“UK028”家居文化艺术创意街区、“198”区域等文化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已有十余所在蓉高校开设了创意设计相关专业,培养了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现有工业设计专业性公司100余家,各级工业设计中心32家;在新产品研发中,7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设有工业设计机构。可以说创意在成都已经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经济形态。

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省内的其他城市也在积极开发文化创意园区。2013年正式建设中的项目就有德阳三星堆“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园”、绵阳126文化创意园、宜宾市南溪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自贡大安区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园等。此外,正在筹建当中的创意产业园项目还有广安文化创意产业园、“熊猫印象”雅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目前,四川省创意设计产业正处于扩张时期,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各地大势所趋,其建成与投入运营将形成产业聚合效应,为从事创意设计的民营企业打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但产业园区的“好大喜功”、同质化扩张也可能造成基础设施或配套服务不完善、招商不力、空置率高企从而难以形成聚合优势的“风险”。因此,应重视创意产业园的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特别是各类产业园区的体量、数量、布局、类型、特色的统筹规划。

(七)动漫游戏产业:快速成长 整合升级

动漫游戏产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态,民营企业是主要力量。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据《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3年中国游戏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超过830亿元,整个游戏市场出现客户端游戏、网页游戏、移动游戏等多形态共同繁荣的局面;2013年整体用户规模持续扩大,达4.9亿人,同比增长20.6%,游戏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四川,动漫游戏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为基础,以动漫游戏企业为骨干,以动漫游戏会展和电子游艺游戏主题展览为支撑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四川省动漫游戏相关企业超过160家,动漫游戏从业人员约1.8万人,全年动漫游戏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逾100亿元,网络游戏出口保持了稳健的发展势头;金山数字和成都梦工厂等企业入围全国百强企业。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动漫游戏产业纳入四川“5+2”重点文化产业范围,并且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工商、土地、激励、综合等7方面的21条政策支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2013年中国手机游戏行业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以成都高新区为中心的四川地区手游产业同样如此。截至2013年成都高新区已聚集600多家以游戏为主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团队和近3万人的游戏开发团队,快速成长起来的四川手游企业整合升级态势明显:其一是抱团发展、整合优势。2013年8月成都尼毕鲁科技宣布公司扩容2900平方米并成立子公司“抱团科技”,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已有风际网络、余香信息、卡社诺、比格邦、玩具狗、撼地科技、NoxMob、忆我数字、游戏茶馆等9家团队加盟,标志着成都手游开始进入抱团发展的时代。卡尔维、好玩一二三等手游企业也纷纷推出面向成都本地企业的内部孵化基金。其二是自建运营渠道,研发不如代理商赚钱的尴尬局面。成都梦想兄弟公司策动成都、重庆两地近百家网吧参与自己的运营系统,将来规划在游戏中专门开拓四川专区,用成都话为游戏人物配音;还筹备在重庆、成都两地扩展至数千家网吧进行联合运营,而后再向全国复制,终极的市场推广投入将可能达到1亿元。其三是多渠道积极筹资融资。手游行业也是2013年风险投资追逐最热门的行业,仅成都就有20多个团队获得风投资金,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上市公司来蓉投资布局,如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网秦科技于本年度在成都高新区设立了规模2亿元的五岳天下投资基金,并先后向成都掌沃无限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汉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和500万元。而自有资金充足的几家领域企业则筹划拒绝“收编”、独立上市,数字天空计划尝试登陆纳斯达克,四川迅游拟在深交所上市,尼毕鲁也筹谋在国内创业板上市。

此外,2013年12月1日文化部早前的《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将正式生效,《办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原先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审核和管理责任将更多地放权交由企业承担,政府的任务转变为事中的巡查和事后的核查、处罚 。职能部门的简政放权将为动漫网游企业发展带来真正“福音”,不仅审批时间有望,而且有利企业灵活把握市场变化,大幅降低中间成本。

四、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改革之后才建立的,市场经营时间短,根基薄弱,资源有限,受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产业规模和效益还处在初级形式,在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均已发生极大改善;同时随着国家“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持产业”的战略部署,民企期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能进一步扶持帮助,早日解决以下一些严重制约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一)产业政策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尽管四川省政府、省文化厅及各地政府都出台了扶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在市场准人、资金供给、人才引进、财政补助、行业协会功能等方面予以保障和优惠,但诸多政策举措尚不够明晰和有力。特别是针对文化产业各个业态的相关政策的细化、深化与整合,乃至最终发挥效应还要有一个过程。目前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贷、税收、土地政策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虽然很高,但文化产业享受到的政策优惠却远不如其它经济门类,一定程度上制了民营文化企业的迅速发展。

(二)国有和民营的文化企业享有政策待遇不均

全省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在占有文化资源和享受国家政策等方面依然处于不对等状态,在财资源分配、项目投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评优评先、信息交流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民营文化企业未能完全享有国民待遇。同时,对于既已涌现的规模以上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和《四川省文化厅关于推动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倍增发展的指导意见》(2013年)也均无明确允许或鼓励“打造民营文化产业集团”的表述,而《意见》附录1《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名录》公布的“旗舰企业”中,也是以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为主导。正是因为缺乏政策支持,目前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中既没“龙头”企业或品牌企业,也缺乏整个民营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或者“灵魂”人物。

(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民营文化企业服务上还存在短板

早在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就要求“各地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人的行业和领域”;其中第十七条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从事广告、印刷、演艺、娱乐、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网络文化、动漫游戏、出版物发行、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活动,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从事各种旅游休闲活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 ,但创办民营文化企业在项目立项审批、许可证申领等前置程序上较为复杂,“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四川地理上偏居西部一隅,民营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小、散、弱”状态,对于政府最新产业政策、资助项目申报和企业自身产品宣传以及外部招商引资信息、筹资融资平台、对外交流项目等信息感知能力有限,而且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更是重研发轻运营,尤其不善于与各种媒介打交道。

(四)民营企业发展要素资源趋紧

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地价和商铺租金上涨、人力成本增加等经济形势影响,民营文化企业要素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发展形成制约。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税费较重仍然是困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瓶颈,例如民营院团每年必须上缴3.7%的营业税和25%的所得税,这对企业的再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小微企业发展迅速是文化产业的显著现象,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这些困境更为严峻。融资机构偏向于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对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出于信誉度、偿还能力等多方面考量,大多采取谨慎态度,或更倾向于以传统的有形资产作为担保物;而与其他企业相比,文化企业缺乏实物形式的贷款抵押物,其拥有的文化作品和其它文化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价值评估体系,尚不能作为有效的贷款抵押品,因而贷款难更加突出(注:艺术品抵押贷款政策目前有松动)。

(五)知识产权保护尚存在法律空白

新媒体、新技术的方兴未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许多新问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保护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商标权、专利权、版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及如何界定侵权等方面还存有空白。特别是由于当前网络新媒体的发达和社交媒体的兴盛令人始料未及,“山寨”、转载、转播、转发成风,“免费午餐”唾手可得,使得广播影视类、演艺娱乐类、动漫游戏类、软件设计类等文化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极为迫切。而许多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偏重于有形资产保护而忽视无形资产保护,绝大多数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乏力,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例如成都手游产品数量众多,模仿、“换皮”的产品鱼龙混杂,同质化厮杀非常激烈。

(六)民营文化企业人才匮乏问题凸显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型行业,需要大量艺术、技术、策划和经营人才。尤其在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创作环节,原创能力和核心创意能力决定着文化企业的生命,人才的作用无疑成为第一要素。因为体制外的民营文化企业客观存在的诸多制约和局限,对优秀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没有国企和外企大,存在中高端人才招聘难和留人难问题,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突出。目前,民营文化企业中设计、制作、加工类人员较多,而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等专业人才以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不足,也缺少灵感迸发、创意迭出的创新型作者,特别是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端文化人才十分缺乏。以四川民营影视业为例,尚缺好的编剧、好的导演、好的演员、好的制片人,几乎一切环节都缺人才。尽管省内高等院校近几年来设置了很多涉及文化产业的专业如新闻传播类、旅游类、艺术类、动漫类等,但大多优秀毕业生都不愿在体制外就业。而民营文化企业自身培养的中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则流动性很大,或自立门户或另谋他就,留在民营文化企业的人才也往往是因项目而聚、因项目而散,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人才和资源的聚合态势,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

(七)民营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文化产业所有领域的永恒主题。当前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大力倡导民营文化企业进行自我创新,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融合以及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因此民营企业也开始注重引进专业人才,增强自身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导入高新科技打造自己的品牌。但事实上民营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仍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其一是人才的缺乏制约产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民营文化企业虽努力跟进高科技发展,推进文化创新,但因其发展历史较短,人才培养和引进困难,储备短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其二是资金的缺乏制约了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新项目上的投入。文化产品的创新往往是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需要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多种资源的聚合,运作成本较大,囊中羞涩往往造就了许多民营文化企业在创新道路上裹足不前。

(八)相关研究与行业数据缺乏

由于历史原因,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界视野的边缘话题,在各种学术资源平台和网络平台上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成果极其有限,相比于国有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可谓“九牛一毛”。从各级社科基金项目及文化部、省文化厅的课题立项情况来看,有关民营文化产业问题研究的课题亦很有限;尽管省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院校设立了文化产业科研机构,但对民营文化产业的关注也不多。另一方面,有关民营文化产业统计数据非常匮乏,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局、省文化厅均尚未公布有关四川省民营文化产业各行业近年的权威数据。连《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的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也表示,目前社科院出的《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还只能取材于国家统计局公示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还没有能够覆盖全国、各个行业的统计指数,要求民营公司或其他机构完成这一工作很困难 。但是,民营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权威与全面的行业数据非常重要,它们将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制定、修订和民营文化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五、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促进四川民营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实施四川省文化强省战略、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针对四川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报告特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综合型行业,且当前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因此需要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省国土局、省版权局等多个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深化体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为民营文化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继续深化和细化现有政策,落实民营文化企业的公平待遇。一是确保民营文化企业在立项审批、政府采购、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参与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在申请文化经营许可证、资质证书、命名、评比、表彰、申请专项资金、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二是在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方面有所突破,允许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或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三是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在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民间资本准入的文化领域,进一步废除限制民营文化企业市场准人的附加条件,明确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方法。鼓励民营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和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方式进入竞争性文化行业,形成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四是根据针对文化产业各个业态实际情况,细化、深化与整合相关政策,形成互相配套、切实可行的政策体系。

2.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强化财税金融支持,有效破解民营文化企业资金瓶颈。一是逐渐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金额,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鼓励扶持力度,重点向特色民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新兴文化业态以及市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倾斜。二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举措,如建立小微企业的专项发展基金、影视作品创作基金等。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目录。加快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软件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拓宽金融渠道,进行金融创新。构筑“文化无形资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融资新途径,挖掘著作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鼓励银行开辟文化产业专项贷款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审批机制,提供优惠利率,设立专项授信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文化企业融资。四是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信贷、信托、基金、债券等金融工具融资,以及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融资;利用民营资本充裕优势,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以及民间文化产业基金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

3.壮大民营文化旗舰企业,打造民营文化品牌,发挥产业龙头示范效应。其一、支持组建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整合文化产业各行业和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旗舰企业集团。其二、省级财政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明确规定支持重点民营文化产业项目的比例。其三、结合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和天府新区建设规划,依托已有的国家、省级民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天府新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优势,实施一批集群化、集约化、园区化、专业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民营文化产业集聚园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其四、大力实施文化品牌特色战略和精品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巴蜀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精品项目,打造更多的像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那样的海内外知名民营文化企业品牌。其五、对拥有自主品牌和专利技术、符合高新技术发展潮流的民营文化企业,要出台助推政策,促进其拓展空间,扶持其做大做优。

4.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构建良好文化产业生态。当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迅速是文化产业的显著现象,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指出,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实现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 ,在活跃市场、激发活力、促进创新、增加就业、丰富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们在经营、成本、融资、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仍面临许多困难,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一是制定省级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二是和税务部门积极合作,制订和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的税务负担。目前我国文化企业的各种税收加起来达30%以上,小微企业规模和收入偏低,税负较重;三是继续深化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规模化、个性化水平;四是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小微文化企业创业载体和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对小微文化企业经营者和创业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5.加快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加强行政服务和指导。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产品查询、项目推介、融资投资引导、并购策划、产权交易、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为民营文化产业提供全面的共服务资源;指导民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平台建设,完善其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投融资、技术、人才、产业信息等与企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增值服务功能,使公共服务平台真正成为产业聚集的纽带;省文化厅、省统计局、省旅游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化产业商会共同协作建设数据库,对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做数据监测、统计及分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为民营文化企业运营提供市场导向;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各类文化产业展会、境外文化展览展销活动、电子商务平台展销活动,为其搭建多样化的营销平台。

6.实施文化人才发展战略,破解产业人才匮乏难题。实施省级“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适应创业创意人才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的需要,运用市场化办法,体现普惠性原则,通过合适的平台,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展示机会、扩大品牌影响,促进创意成果转化和创业团队孵化。打破文化人才职称评定的体制壁垒,逐步建立面向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开放的职称评定制度。根据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逐项进行研究,构建专门的产业人才数据库,定期编制发布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建立包括人才认证、人力资源咨询和外包、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在内的文化人才专业服务体系。联合省内高等院校和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和人才结构性缺陷更新教学内容,培养业界急需人才;组织民营文化企业领军人才到国内外学习培训,不断开阔眼界,增强综合素质。

7.完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有利于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加大监管力度,比如完善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特别明确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以及如何界定侵权等,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网络服务平台等。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明细划分权责,合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树立牢固的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自身版权、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加强自我保护机制,将版权登记工作摆在第一位;引导民营文化企业重视自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工作,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管理制度,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全面保护知识产权。

(二)民营文化企业应把握潮流趋势,加速转型升级

1.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传播中国主流文化。自2009年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纲要》以来,国务院、文化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以及四川省政府、省文化厅等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使四川民营文化产业迎来其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从经济数据上看,2013年民营文化企业在省文化系统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比重和实现增加值的比重都已占绝对比重;从政策趋势看,民营文化产业与国有文化产业“一视同仁”的产业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四川民营文化企业更应积极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担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曾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上发表重要观点,“中国经济的未来在于企业家精神的开发” 。“企业家精神”在个体层面,是以企业家自身特有的个人素质为基础,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包括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等在内的一种综合的精神品质;在社会层面,是指引导区域乃至整个社会创建具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文化,其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创意热情,进而使企业家精神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民营文化产业中,企业家精神的底线是不以挣钱为唯一目的,不利用优惠政策随意投资,更不开皮包公司套取暴利,而是要勇于承担起文化责任。

2.加快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21世纪中国社会互联网的兴盛、三网融合的推进,促使文化市场的受众具有“平面感(深度模式削平)”、“断裂感(历史意识消失)”、“零散化(主体的消失)”、“复制化(距离感消失)”等后现代特征 ,注定了本世纪的消费者特别是已然进入社会的80后、90后们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人群,而是口味常新、追求多变的人群,所以说创新是文化产业永恒的主题。例如,出版发行业实体店在网络书店的激烈冲击下,应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环境布局上集书店、咖啡吧、创意产品为一体,现场还可举办小型演唱会及签售活动,增加延伸服务,提供更多、更贴心的增值服务、体验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创意设计产业可以从谷歌研发“谷歌智能眼镜”、百度发明“筷搜”(测地沟油筷子)得到创意启发,研发设计大批集高科技与实用性于一体、易于推广运用的新型创意产品。创意设计的产品不仅要“顺应”潮流,更应“制造”潮流。

3.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产业深度融合,以融合促发展。“互联网思维”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词汇,它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近年来兴起的粉丝经济、余额宝、众筹平台等都是互联网思维在商业领域的具体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民营文化产业若缺乏互联网思维将是没有前途的。而当前省内很多民营文化企业都过于“神秘低调”,既没有自己的网站或更新迟缓,也没有搭载微博、微信等其他新型互联网运营方式,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去联接客户、开发创意和营销产品,因此必须改变现状深度开发互联网思维。同时应看到,互联网技术亦推动了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其一是与旅游、建筑、会展、商贸、教育、农业、物流、工业、餐饮等传统产业之间融合,整合各种资源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其二是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接受、开发和推广,如网络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微电影、动漫游戏、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网络出版等,市场空间极大;其三是与新的商业模式融合,如与网商、电商、微商以及与SNS的融合等,既迎合了大众新兴的消费模式,也可扭转大部分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在资金、经营场所、营销渠道等困境;其四是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提高演艺、娱乐、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科技含量,提升院线经营、文化旅游、票务销售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4.重视研究新趋势、新潮流,发掘新市场。当前四川消费品市场出现三大增长趋势:一是城乡市场发展一升一降,乡村市场发展快于城镇市场。据四川省统计局2013年四川消费品市场发展统计数据,2013年1—4季度乡村市场发展快于城镇市场,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同比增长14.9%,增速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第四季度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快于城镇市场1.2个百分点 。二是四川社会老龄化趋势为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880.5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10.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8个百分点,四川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呈“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的变动特点 。老龄人退休后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各种养老需求旺盛,为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带来广阔开发空间。三是二、三城市消费实力强劲,蕴含巨大商机。有研究称,中国的二三四线城市拥有着两亿个家庭的庞大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也被争论性地认为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消费者板块;2011年,一线城市居民拥有的可支配收入金额为1万亿元人民币,而二三四线城市居民的总可支配收入约为8万亿人民币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沃尔玛、家乐福、肯德基等全球知名连锁公司早已开始抄底二、三线城市,深挖中小城市的资源优势。这些潮流趋势可为民营文化产业拓展市场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