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深挖灵魂 创新载体——四川民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点击数:6255   来源:省文化产业商会   发布时间:2016.02.24

随着四川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渗透至民间。为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四川省先后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从体制上松绑,领域上放开,经营上扶持,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和人才落户四川发展文化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在大量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的介入下已显现出新活力。

同时,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旅游产业素质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以及与现代服务业的要求都还不适应、不匹配。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随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将给四川文化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一、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少数民族55个。人文资源丰富,有着文化旅游发展的人文基础和多样的文化特点。

同时,四川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在恢复重建中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绿色、低碳的旅游业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行业。2012年,四川省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3280.3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4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227.3万人次。

到2013年,四川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877.4亿元,全省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旅游业的恢复带来人流、物资流、信息流,带动了产业和社会的全面恢复,促进了社会面貌、游客信心和投资商信心的全面恢复。预计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会达13.6%,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二、吸引民营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旅游增收致富。另外,有利于繁荣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改善发展环境,促进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

1、更新观念,政策支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支持民营企业办旅游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先进理念。  

同时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舆论上给予积极引导,环境上给予大力帮助,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投向景区开发、旅行社建设、会展建设、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开发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  

2、创新载体,企业运作。突出表现在吸收民营资本发展民营文化旅游产业。自著名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碧峰峡模式”以来,相继有绵阳市的“猿王洞”风景区、遂宁“中国死海”旅游区、宜宾“世界地质公园”和“石海洞乡”风景区创新体制,淌末一条条大宗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开发的河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突破。

3、市场导向,民众参与。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开发旅游产品和所需资金存在巨大缺口矛盾,要求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融资投资问题。四川另辟路径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吸纳农村集体资本和城市个人资金,成为大量吸收社会资本开发旅游市场的成功举措。几年来,仅成都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就有100亿元以上。成都周边地市和偏远的阿坝、攀枝花、达州等市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景区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绩。

三、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各显特色

(一)各地旅游经济呈现梯次发展

从旅游经济总量上看,2013年有17个市州超过百亿元,其中成都市1327.51亿位居榜首,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绵阳市旅游总收入超过200亿;从旅游发展速度上看 ,17个百亿市州的旅游收入增幅都在20%以上。总量较大的区域增速逐渐减慢,旅游经济总量较小的区域增长速度较快,甘孜、攀枝花、巴中增速均达到50%以上;从游客消费上看,人均花费在800元以上的市州有10个,比2012年增加4个,领先的是乐山市,甘孜州、自贡市,成都市;旅游消费较低的是凉山州和广元市;从停留时间上看,一日游比重在60%以上的有7个市州。而解析这些旅游经济超百亿的市州,民营文化旅游均占据了半壁河山。

(二)旅游发展对四川藏区稳定、农牧民安居乐业贡献突出

2013年,四川省藏区接待游客279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260亿元;藏区旅游业增加值超过80亿元,占四川省藏区生产总值的18%。文化生态旅游业是兴藏富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藏区发展跨越提升的主要动力。文化生态旅游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而四川省内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藏区。藏羌民族文化浓郁多姿,历史传统文化厚重独特,高原生态风光雄奇俊秀,“民族文化”和“高原生态”交相辉映,是助推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的强大优势和金字招牌,蕴藏着十分巨大的发展潜能。

 目前,四川藏区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海螺沟、稻城—亚丁等精品旅游景区为核心,初步建起了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品牌,形成了集高原特色、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畅、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制约着四川藏区旅游业加快发展。破除旅游业发展瓶颈制约,就要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确立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定位。

(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营销增强了吸引力

2013年四川全省上下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积极协调相关力量,强力开展境内外宣传营销,推出新线路产品,传递四川美丽安全信号,提升四川旅游影响力。成都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抓住财富论坛、华商大会、西博会、赠境外大熊猫等亮点事件,在境内外推出精彩纷呈的营销活动;南充、德阳、凉山通过举办2013国际文化旅游节、第二届全球网络运营商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等,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攀枝花、巴中不断提升阳光度假、红叶观光等主题旅游产品品质,针对目标客源市场大力开展宣传营销。各地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旅游节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四)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大环境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2013年四川全省公路里程突破30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046公里,为游客出行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便利,特别是为自驾游、自助游提供了方便;亚丁机场的通航、藏区道路的完善极大地提升了甘孜州和藏区的可进入性,促进了甘孜和周边区域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则助推了特色旅游城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四川更具旅游吸引力。政府的基础设施“大动作”为民营文化企业经营的“小动作”增添了动力,使民营文化旅游遍地开花。

四、旅游品质得到提升,产业发展多元化

如今,四川所有的景区景点、古城古镇古村,都活跃着民营文化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身影。其成果从2013年所取得的很多数据中可以读出:

(一)入境远程市场比重明显提高,市场结构趋于合理

外国游客比重提高。在四川省入境游客209.56万人次中,接待外国游客147.32万人次,占总量的70.29%,高于2012年的66.64%。传统的近程亚洲市场接待量同比下降5.38 %,远程欧美游客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4.4 %。四川省入境旅游对传统和近程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客源结构得到优化。 台港澳市场稳步回升。因受芦山地震影响,台港澳游客数量均同比下降,但第四季度港澳台市场摆脱不利影响,出现正增长。美国取代日本成为四川省第一客源国。2013年四川省接待美国游客22.15万人次,超过日本游客数量15.18万人次,成为四川省入境旅游第一大客源国。

(二)省内旅游业态趋向多元,旅游产品呈现多样

2013年四川共接待国内游客4.87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其中一日游2.7亿人次,过夜游2.16亿人次,同比增长17.3%,占接待总人数的比重为44.4%。 其中自驾游比例持续增加,以休闲度假和商务文体交流为出游目的的游客比重也在大幅增加。以民营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已成为四川省的基础旅游市场,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2013年四川省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44.9亿元,占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的27%。

(三)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提升

根据四川省社情民意中心报告显示,2013年游客满意度评价综合得分为76.40分,同比提高2.46分。在满意度的8个测评方面中,旅游环境、旅游娱乐和旅游感受评价得分排前三位。

五、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事涉国有、集体和个体,其发展要创新思维、统筹协调,进一步打好“组合拳”,推动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如何挖掘优势资源、提升文化内涵、理顺合作机制、创新营销平台等,都是上下各方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融互动、互为支撑,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要统筹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精心策划实施“美丽四川行”等活动,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入川,不断延伸我省旅游产业链。

综合各方调研成果来看,无论是国有文化企业还是民营文化企业,在推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打造有力载体,依托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促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业交融发展;充分挖掘利用优质文博资源、非遗资源,推动文旅产品创意孵化园尽快落地。要推动旅游与传媒融合发展,重视全媒体集群互动,结合重要节会精心策划,立体传播。要推动旅游与演艺融合发展,双管齐下,既培育本土区域票友,又积极拓展游客市场,重要景区应植入演出提升文化内涵,演艺团体也应主动对接景区共建旅游市场。四川省拟就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出台专门政策,并以雅安为核心共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为目标; 整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使用的效果; 依托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驱动,全面凸显“天府文化”和“天府旅游”两大发展特色,不断开拓创新,构筑四川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四川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六、四川省民营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障碍

(一)融资困难导致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实力不强

目前,四川从事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信誉不高。中小民营企业从事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所需资金,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不仅存在融资困难和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的问题,而且融资方式、规模也十分有限。加之商业银行对生态旅游民营企业贷款投资项目回报的评估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存在一定的惜贷零现象,使生态旅游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步履维艰。同时,旅游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实施兼并、重组、置换等资本运营方式还较多地受制于国家现行有关政策,民营企业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受到一定影响,作为经济增长点的作用还难以有效发挥。

(二)项目开发能力不足,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投资文化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基本是被这个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所吸引而来的,许多项目没有经过前期充分的可行性研究,简单模仿,造成近距离雷同,达不到预期的市场反应。为数不少的从事旅游开发的民营企业家,尽管在其他行业是行家里手,但缺乏有关旅游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不善于借助外部的智力资源,在运作中往往不能按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市场效果常常事与愿违。

另外,管理水平的落后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民营企业大多数管理体制很不完善,实行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浪费了优秀的智力资源,吸引不到高水平的人才。这样的民营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往往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系统,而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拓展经营空间。

(三)民营经济基础薄弱

不论是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是和周边省市相比,四川在吸引国外投资商,特别是一些大财团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缺乏明显的区位优势。

据有关资料介绍,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与沿海省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如在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方面,四川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以上,但沿海地区一般都在5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一90%。再从规模上看,在全国500户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有170户,而四川省只有十多户。从民营经济本身实力来看,确实存在着“块头”不大、“底气”不足的问题。再从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的实际效果来看,也存在着“小、少、散”问题。

七、四川省民营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重视制度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川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保证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上,四川民营企业在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以保护为基础,适度开发、合理开发。要从根本上摆脱自身发展的桎梏,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必须克服家族藩篱,进行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变革。要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构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实现产权多元化和管理专业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和用人模式,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

(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文化旅游企业,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是因为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独特的能力与企业战略相互融合并支撑企业的成长。

要在文化旅游市场上建立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四川省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必须加快经营观念的转变,从单纯的注重市场占有率转向塑造核心竞争力,内审自己所经营的业务、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外察市场需求和产品的发展趋势,独具慧眼地识别自身核心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开发和创新,逐步积累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中小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专业化

对于总体实力较弱的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来说,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素限制,很难与大型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或外资文化旅游集团进行全面抗衡。中小规模的民营旅游企业应在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上,专注于专业化发展,集中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抢占市场“缝隙”,从而避免与强势企业的恶性竞争,发挥其“船小好掉头”、应变能力强的优势。而对行业来说,民营文化旅游企业的专业化特色经营能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对于强化文化旅游行业的垂直分工协作,构筑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文化旅游网络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大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化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四川省众多大型文化旅游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张和地域拓展,带动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进入门槛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应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并大胆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兼并、参股或整体收购国有中小企业,逐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外资大举进军四川省旅游市场的背景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应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加速跨国经营的战略进程,走出省门国门,积极抢占国际旅游市场。

(五)建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

建立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就要合理利用资源,竞合互动,互相促进。四川省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应该建立与供应商的知识联盟;同时与竞争者之间的知识联盟;加强与顾客的知识联盟,以及与员工的知识联盟。这种知识联盟的战略合作可广泛涉及旅游服务产品创新、共建信息平台、项目策划、营销组合、战略发展和联合进入等各个方面。也正由于知识联盟的合作范围比较广泛,联盟各方可互相学习,实现专长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因此对民营旅游企业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并从战略上构筑市场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